9月26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在聊城市召開的“‘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專場新聞發布會中了解到,“十四五”期間,聊城市積極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完成造林21809.49畝,新建和提升綠色通道2344.55公里。累計完成防沙治沙18.32萬畝,積累了生態保護修復經驗。成功申報2025年中央財政“黃稈”烏哺雞竹良種示范與推廣項目。連續承辦四屆全國“南竹北移”學術會,三屆“以竹代塑”倡議活動,被定為“南竹北移”永久會址城市。
聊城市林業發展中心主任郭喜軍同志介紹,聊城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自然資源系統在生態建設方面,通過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打造“南竹北移”示范城市;推動林業產業富民等一系列舉措,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聊城市積極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十四五”期間,完成造林21809.49畝,新建和提升綠色通道2344.55公里。持續開展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其中2021年撫育20.5萬畝,2022年撫育33.25萬畝,2023年撫育30.65萬畝,2024年撫育29.7萬畝,2025年已完成撫育16.74萬畝。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全市創新沙區綜合治理模式,生態、產業、富民協同推進,“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防沙治沙18.32萬畝,積累了很多生態保護修復經驗,冠縣作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形成了“帶片合理布局,寬行窄垅間作,田路渠網并舉,農林水綜合開發”的防沙治沙模式,即在沙化土地區域前沿營造防護主林帶,區域內營造集中連片的生態防護林或經濟林,曾經荒涼貧瘠的黃河故道變成了林茂、糧豐、果香的優美圖卷。2023年,冠縣建成山東省首個黃河故道防沙治沙展覽館。高唐舊城林場探索轉變造林模式,采用多樹種混交種植等“組合拳”,栽植100余種、15萬余棵苗木,完成道路綠化及微地形整治,增加樹種多樣性、提升森林質量,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30多個中草藥品種、面積5000余畝,城市綠肺基本建成。在生態建設方面,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還著力解決集約節約水源問題,一手抓微噴滴灌,安裝設備、鋪設管網,改變大水漫灌,節約利用水資源;一手抓引馬入林,生態補水,為林場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高唐舊城林場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稱號。聊城市有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申請上級資金280萬元,開展聊城市于集鎮原郭閆窯廠、朱老莊鎮原大吳窯廠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等礦山生態修復項目7個,修復礦山10處、面積約382畝。
打造“南竹北移”示范城市。在黃河沿岸、沙區引種竹子品種13個、300余畝,在高唐國有舊城林場、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建設楊竹混交試驗林100畝,建設了陽谷縣張秋鎮運河竹景觀園。成功申報2025年中央財政“黃稈”烏哺雞竹良種示范與推廣項目。連續承辦四屆全國“南竹北移”學術會,三屆“以竹代塑”倡議活動,聊城市被定為“南竹北移”永久會址城市,建成中國南竹北移展示館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南竹北移服務站,“南竹北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推動林業產業富民。積極培育經營主體,發展特色經濟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康養和林下經濟等新業態,林下種植食用菌、中藥材,養殖蚯蚓、蟾蜍、金蟬等特色模式蓬勃發展。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總面積8萬余畝,建成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處(高唐縣金瑞中藥材種植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省級中藥材生態種植園區2處(陽谷縣中華大蟾蜍生態養殖園區、冠縣八虎何首烏生態種植園區),有效拓寬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引導陽谷趙王河林場利用林下資源優勢,將林下空間租給陽谷杏林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開展林下蟾蜍特色養殖,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地樹行空間采用蝌蚪和幼蛙水陸集中精細化飼養與中成齡蛙陸地放養方式,實現了“林-蛙-菜”良性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不僅提高了林下空間利用率,還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聊城記者站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新聞熱線:1867881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