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在聊城市召開的“‘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專場新聞發布會中了解到,《聊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于2023 年10月獲省政府正式批復,這是聊城市首部“多規合一”、全域全要素的總體規劃,標志著聊城市國土空間治理進入新階段,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空間支撐和保障。
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心主任潘勝軍同志介紹,聊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優化空間格局,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延續歷史文脈,加強文化空間保護;創新治理手段,提升規劃管理效能五個方面。
優化空間格局,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堅決落實耕地保護“國之大者”,劃定耕地755.6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674.70萬畝;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78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754.75平方公里,有效遏制城鎮無序擴張,推動形成“一核六星五廊多片”的總體空間結構,“一核”指通過中心城區主副城區的互動發展,形成多組團、綠心型的發展格局;“六星”指臨清、東阿、高唐、陽谷、冠縣、莘縣六個衛星城;“五廊”指構建以市域內大運河廊道、衛運河廊道、馬頰河廊道、徒駭河廊道、金堤河-黃河廊道五大河道為骨架的生態廊道體系。為全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例如,中心城區劃定314.9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實際增量達到57.18平方公里。為東昌府主城區與茌平副城區互動發展,形成“軸串雙城、藍綠織網”的空間結構,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預留了用地。同時嚴格按照山東省城鎮開發邊界管理細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落實“五年評估+年度優化”的機制,每年組織編制一次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方案,應對重大項目落地、行政區劃調整等需求。
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聚焦農副食品加工業、醫養健康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產業、綠色化工產業六個產業方向,加強產業空間布局和集聚引導。持續提升重大項目用地審批服務效能,高效完成濟鄭高鐵、冠縣大沙河水庫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用地審查,有力保障了項目及時落地。
提升城市品質,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形成“藍綠織網、雙軸領航、點線串城”的城市空間結構。“藍綠織網”是依托徒駭河等濱水廊道、主要綠廊等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雙軸領航”規劃創新發展軸、歷史文化軸,串聯聊城城區多處主要城市節點;“點線串城”沿東西軸線東昌路,串聯較多景觀資源。依托東昌湖、望岳湖以及大運河、徒駭河等河湖水系,構建城市生態廊道網絡,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加快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切實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延續歷史文脈,加強文化空間保護。系統構建“點-線-面”(文化資源節點)-(文化線路)-(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地區)結合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重點保護聊城、臨清歷史城區和米市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運河商貿、黃河農耕文化帶,彰顯聊城市人文底蘊。
創新治理手段,提升規劃管理效能。建成運行市縣貫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系統,“一張圖”是指在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支撐下,整合各類空間數據,形成的覆蓋市縣、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空間規劃數據體系,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持續提升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如,濟臨高速全線向西依次經過高唐縣、茌平區、臨清市,是聊城市融入省會都市圈的重要聯通工程,市資規部門借助系統“智腦”積極參與項目選址選線,合理避讓村莊16個、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約200公頃、減少橋梁涵洞36處等,既確保了永久基本農田不被占用,又有效保障了項目及時開工。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聊城記者站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新聞熱線:18678811365)